金秉宇

戲中戲中戲

戲中戲中戲 (2007) / 金秉宇

戲中戲中戲 (2007) / 金秉宇

先簡述這部電影:A先生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泡在浴缸裡,而自己右邊的腎被偷去,只遺下一條剛縫合的疤痕,劇痛無比。他對自己的身分一無所知,對於自己現正身處的狹小房間感到非常陌生,只看到牆壁上寫著的「go to hospital」。為了找回自己的腎,首先要離開房間。他遇上一個陌生男人,他叫他去找一個自稱是作家的女人。女作家跟A先生說他是她小說裡的人物他的故事就掌握在她手裡,但她沒有為角色寫下結局。同時間,關於A先生的電影也在拍攝當中。A先生週旋在自身(角色)、女作家、演員、導演、劇本與電影當中該如何自處?他的結局又會是怎樣?

看完此片的第一感覺是:頭暈。

Physically,我是真的頭暈,看到中途有想吐的感覺,並非因為內容嘔心,而是因為整套電影有99.9%都是hand-held拍攝的,模擬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鏡頭忽然zoom in zoom out,又或是搖擺不定,加上我坐在電影院裡的第三行,太近,所以看得辛苦。

Mentally,我也是真的頭暈,尤其電影開始的時候。首先來兩個循環,A先生醒來後發現自己泡在浴缸裡,一臉迷惘,驚惶失措。女作家向他解釋現在發生的一切(其實也是向觀眾解釋),只是鏡頭一轉,由本來的書房,突然又回到那浴室。只要角色睡著了,醒來時他又會回歸最初的起點,頗可怕的循環。所以我要看到第二段女作家的解話才能明白故事是如何結構的。

畫面上,色彩成為了角色的虛擬世界及真實世界的分野。在A先生的虛擬世界裡,色彩的反差及飽和度甚高,所以即使看到鮮血也不會覺得恐怖,反而有點美。(我個人覺得而已)而回到所謂真實的世界,導演正在進行拍攝,畫面則以黑白加個綠色filter 來呈現。處與兩者中間的女作家,她跨越兩個時空,在創作路途上及與導演交涉中陷入兩難,最後因為不忍控制角色,希望角色憑自由意志選擇將來的路,所以沒有為角色寫結局。不知道是因為逃避還是壓力,她最後選擇自殺,消失於兩個世界中,剩下的便是一片混沌。

除了女作家,扮演A先生的演員也能穿梭於文本世界及電影世界。他要了解A先生,吸收他的經驗,理解他的感受,投入他的位置,繼而取代他,也就是所謂的「進入角色」。然而,假如角色本身有思想、有自由意志的話,扮演他的演員便會和角色產生衝突,因為誰也不想被誰取代。如果沒有A先生的話,整個故事根本不存在,電影也不可能繼續。演員聽後陷入恐懼,因為沒有了角色,根本也不需要演員,他也毋須存在。A先生其實像個鬼魂,其實他也能存在於真實世界,只是不被看到,而觀眾往往看到的只有扮演他的演員,而並非他本身。

簡單來說,此部電影探討角色作者演員導演之間的關係,把文本到電影的創作過程形象化。而整個故事其實base on一個假設:如果角色擁有自由意志。角色一向依賴作者賦予生命,角色沒有選擇權,他的命運一早被定下。然而,假若作者拒絕為角色譜寫經歷,角色還能獨立生存嗎?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看畢此片,雖然有點暈眩,我倒是對女作家所處的狀況有點同感。創作故事就是如此有趣但卻如此痛苦。究竟該讓角色自己尋找他的道路,還是按自己的意思替其鋪排?陷入戲中戲中戲,就如墜入漩渦,萬劫不復。

電影結束前,油漆工人為房間塗上colour bar,畫外音是那大概30秒的「du…」,是否意味著A先生終於從平面的文本世界跳進三維的電影空間?

p.s. 其實打了一堆文字也未能讓我完整的整理看畢電影後的思緒,所以有點混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