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life

Just The Two Of Us

我想一切都是緣份吧。

大概半年前,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個朋友帖,他的文字引起我的好奇心。看過他的教學網站,我有了重新學習吉他的想法,遂決定跟隨直覺,就試試看吧。

還記得上第一課時,老師說先不要心急。就像從前練跑一樣,明明心裡知道不能急,但身體還是很誠實。要改變舊習、重新鍛鍊技術,比起由零開始,感覺困難得多,也發現自己不如想像中懂得玩音樂:生硬、不協調、沒有律動 (groove);還有拍子、音準等問題,需要好好改善。

但學習就是不斷自我觀察的過程:聆聽 > 發現 > 感受 > 實踐 > 重複以上。練好基本功之餘,也要時刻思考如何適時換個角度觀察自己,調整肢體動作,達致身心同步。將理性與感性融合,找岀平衡 ,然後跟隨節奏,互相呼應,奏出心目中的聲音。

photo by Aiden @ Yuu Soundojo

謝謝老師的用心教導及提點,不論是彈奏唱歌還是表演細節,給予我不少實用的建議,同時指岀我的問題(如:缺乏信心、彈奏時不夠專注),提醒我早在練習時就需注意各種事項。要咀嚼歌詞,想像情景,從而進入狀態。透過樂聲歌聲真摰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在真正演岀時將當刻的自己呈現於他人面前。

雖然目前彈唱技巧未臻完美,但感謝老師給予機會及借岀吉他,並替我拍了一段自彈自唱影片,翻唱經典R&B歌曲〈Just The Two Of Us〉。這次真的體驗到現場拍攝的壓力。(笑)

我會好好加油,以後請繼續多多指教~🙇🏽‍♀️

好老師傳送門 >> Yuu Soundojo 有耳聲場 (網站 / Facebook / Instagram)

日常 Decameron

日常 Decameron (2021) / 許雅舒

現正處於疫症加娛樂至死的時代,但社會運動後的PTSD一直隨身。表面上,大家各自各生活,適應新常態,回歸日常,回到所謂「正常生活」。然而,甚麼才是正常生活?

這部結合虛構與紀實的電影,關於香港卻不可能在香港公開放映。或者它不像周冠威的《時代革命》,或任俠、林森合導的《少年》般引起廣泛注意,但它卻是必要的存在,以一種特別的姿態去記錄這段歷史。

電影整體看似淡然,故意保持距離,內在卻五味雜陳,隱隱作痛。開首七分多鐘的車站montage,凋零的月台與警報一樣的廣播、喧鬧的示威現場聲音交疊,只聽那畫外音足已令人眼酸,把思緒帶回當時隔著螢幕看著直播畫面,或在街頭親歷其境的狀態。

戲中紀錄了不少細微卻觸動神經的地方,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在商場外默站的黑衣少年突然被一位中年大叔上前擁抱。這個意外的畫面令人心疼,一切盡在不言中。

導演選擇利用大量缺席(absence)去述說發生過的事件:被抹去的塗鴉與被囚禁、被消失的異見者,自然地勾起那些被荒謬日常掩蓋的回憶。然而,電影中的時間線不時跳躍,從抗疫日常,到責問陳同佳的虛構情節,再回到真實的影像紀錄。在抗爭現場行行企企的青年,在商場喊口號、和你唱、被警察搜身問話;在街頭目擊催淚彈四飛、防暴警追捕示威者…… 這或許曾經是你我(旁觀)的日常。對照如今國安法下的「太平社會」,兩年間的巨大變化,使人感覺恍如隔世。

除了影像,電影亦透過文字表述關於殖民時代的香港史實。舊報紙的文字與現代影像互相呼應,似乎說明一個道理:人類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歷史只是不斷重演,當權者並非永恆。

「我隱約覺得歷史上許多小事情都是有關連的,這些關聯如果放在一起時,就會發現事件看似單一,但其實都不是單一的事件。放回歷史後,會發現歷史有其模式,有跡可循,它似乎一直在重複自身。而當我們發現歷史是一再重複的時候,就可以理解眼下這些事件並非特例,我們其實沒有那麼寂寞。」-許雅舒

感謝一群好撚鍾意香港的藝術工作者。
感謝你們冒著生命危險記錄2019年後的香港。
願你們一生平安。

p.s. 特別感謝我的老師Rita

參考:
【金馬】我要退後,來去回望——香港導演許雅舒談電影《日常》與2019年後的反送中影像
《日常》導演許雅舒:如何告訴外界2019之後的香港故事?

(20211218)

未來表演實驗室#1 FUTURE PERFORMING ARTS LAB#1

很久沒看演出,也很久沒去牛棚,幾乎每次去都是看朋友的劇場作品。

這次演出關於「未來」,四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者,以四種不同風格、形式,結合研究、文本、肢體、影像、聲音,表達對未來的觀察、思考、想像。

一如以往,場內可以隨意走動。今晚入場的觀眾很活躍,充滿好奇心,不少人主動走進場景內,成為表演者(aka研究員)的一份子。內容上,演出意念鑽得很深,尤其是頭兩個作品(即友人Edwin與Fee的作品),充斥著很多文本、理論、思辨的東西。因一時間需要接收的資訊太多,在花多眼亂的情況下,我的注意力不自覺集中到聲音上。從耳機傳來喋喋不休的話語與一些特別處理的聲效,似乎更能呈現我對未來的想像。然而,仍需要時間消化一下……

至於後兩個作品,相較容易理解。一個以兒童繪本作為切入點,以蘋果為題,利用肢體舞蹈去構想,去認識大人世界,但後段變得很抽象;另一個則以輸送帶操控員的工作情況,直白地帶岀人與物件無異的處境。過程中並無對白,但情節具幽默感。

關於未來,其實離不開目前這個現實去思考。於我,未來是如此不確定,卻又充滿變化與想像力的狀態;是人必先要接受過去然後繼續前行的方向。總是透過別人目光去理解自己的我,內心被很多既定的想法與束縛窒礙前行。或許,未來,如果想預視自己的未來,首先須釋放這些多年來積存的想法,好好相信自己 一次。

又離題了,哎。

參考:
分裂航向可能的未來:未來表演實驗室#1第一階段駐留的觀察紀錄
《未來表演實驗室#1》電子場刊

(20211113)

風景 Pseudo Secular

風景 Pseudo Secular (2016) / 許雅舒

由本地導演許雅舒執導的獨立電影《風景》,片長三小時,結合敍事與紀錄,帶領觀眾走過一道又一道熟悉的抗爭風景:2011年「佔領中環」、2012年「反國教」、2014年「雨傘運動」;還有再早些年前的皇后碼頭、菜園村事件、反高鐵事件,還有每年舉行的六四燭光晚會……

電影把這些片段用影像、口述方式記錄下來。抗爭者對社運及公共空間的討論也被記錄下來,讓我憶起曾經短暫參與過社運的自己:即使力量如何微小但仍然相信行動可以改變的當時;即使每次都要經歷上街示威遊行回家後那種無力感;即使從來沒有駐紮但總於抗爭之地短暫停留…… 然而最後,只能把這些城市風景收在眼裡、放在心底。無法宣之於口,彷彿已習以為常。

電影也不盡是只有灰暗黯淡的風景。我特別喜歡片中訪問幾個舊區街坊的訪問,述說上一代紮實艱苦但在地生活的那段歷史。還有片中一張又一張熟悉的社運臉孔,於午夜在無人的高架橋上玩音樂唱著歌跳著舞,已構成一道讓我喜歡的風景。

(20170219)

後記:

關於抗爭、關於佔領,一切認知始於2011年。當時不知如何用文字梳理、完整地記錄這段經歷,只好草草記下當時一些感受……

是參與者還是旁觀者
到目前為止還未能界定自己的角色
斷斷續續在那裏短暫停留
兩至三天 兩至三小時
坐著站著看著聽著做著所謂的觀察
開始分不清自己的角色

在那裏看到選擇
你可以選擇去留
你可以表達意見
共識如何形成
社區如何形成
一切都在平靜地進行

體驗生活的藝術
尋找未知的可能
源於內省自覺
始於自身選擇

走出comfort zone
看看這荒謬的世界

occupy wherever you wanna occupy.

(2011.10)

如今,2021年的香港,已經超乎十年前的想像。我以為絕望會有限度,黑暗會有盡頭,但目前看得見的,似乎只有深淵。

茹素的力量

The Game Changers (2018) / Louie Psihoyos

《The Game Changers》,中文譯名為《茹素的力量》,看畢才知原來是《The Cove》導演的作品。這部紀錄片探討了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對運動表現、修復的正面影響,也透過不同化學實驗、測試及數據分析,發現動物製品/肉類對身體的影響,如:增加炎症風險。

片中有個核心想法與多年前《Food, Inc.》(2008) 提及的有點相似,就是對食物工業的操作抱有質疑;其次是大眾對攝取營養的概念如何受媒體及食物工業的營銷策略所影響。過往人們認為必須從肉類、乳製品、蛋類才能攝取足夠蛋白質,但近年有研究比較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發現只要有足夠胺基酸被人體吸收,源頭是肉還是植物都不重要,而動物只是「中間人」。

縱然紀錄片傾向支持植物性飲食的選擇,但也沒有全然妖魔化肉類飲食,或過份推崇全素飲食,反而整理好兩方面的資訊,透過採訪不同運動類型的全素運動員、有趣的科學實驗,讓觀眾了解食物對身體的影響,反思、選擇及建立適合自己的飲食習慣。

參考:
The Game Changers Official Website

(20201014)


後記:

大概十年前,我也曾產生茹素的念頭,可能因為看了很多關於食物工業、動物權益、環保議題的電影,惜當時對素食認知貧乏,加上方法不當,過程中不幸導致身體變得軟弱無力。後來又見證過有嚴格的素食朋友在外用膳時如何浪費食物(如:沾到肉的菜不吃),令我無法堅持這種素食信仰。(於我,浪費食物比吃肉更罪大惡極。)

這段茹素經歷雖短暫,卻影響我良久。雖然沒有成為素食者,但本來就比較愛吃蔬菜的我繼續奉行少肉多菜的餐單。另,自開始運動後,在友人的影響下增長不少健身及營養的知識,學習如何透過飲食幫助恢復狀態。雖然愛吃,但基本上每次點餐或進食前,腦袋會自動想到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這些東西,繼而想到該如何選擇種類及份量以應付當日的運動或工作量。

植物性飲食也好、生酮飲食也好,一切都是個人選擇吧(只要對身體沒有負面影響)。近年的體會是,所謂「效果」確是因人而異,沒有一成不變的訓練或飲食習慣可以終老,每次都是trial and error。個人覺得還是先好好培養對身體的敏感度,注意身體發出的訊號。

附:十年前的拙文分享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WITH EVERY BITE.”

慘島藍調節 2019 | The Gloomy Island Blues Festival

2019.11.30-2019.12.01 / The Gloomy Island Blues Festival X Touchwoods - 慘島藍調節 2019 @ Green Lohas

2019.11.30-2019.12.01 / The Gloomy Island Blues Festival X Touchwoods – 慘島藍調節 2019 @ Green Lohas

本地首個藍調音樂節——慘島藍調節!這個結合音樂與野外露營、兩日一夜的戶外音樂節,選址在新界元朗錦上路的農莊「綠活城鄉」舉行,交通非常方便,絲毫沒有被煩囂的城市節奏影響。當日因為要等朋友,差不多到晚上八點才入場。雖然錯過了日間的工作坊及部份樂手的演出,但無礙大家的興致,晚上的氣氛似乎更好。天氣越夜越冷,幸好還有火光紅紅的camp fire讓我們取暖。在夜空下享受音樂與酒精,還有兩位醉酒朋友的陪伴,真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音樂會在深夜結束,有人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有人笑説這回藍調音樂節要變「黃調」音樂節了。

返回帳幕的我徹夜難眠。或許受到酒精的影響,一起圍爐取暖的朋友突如其來的擁抱與握手,讓我有剎那錯覺。若然要誠實面對自己,原來還是會寂寞啊。可我沒有想起你,眼前只有這個半帶醉意的他。偶爾眼神交錯,相視而笑,當刻卻無法確定彼此的關係。記憶如此虛無,隨著日出後逐漸變得模糊,殘留著昨夜疑幻似真的感覺,有點不知所措。

Good Morning Sunshine!

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露營。除了吃之外,完全幫不上忙。感謝同行營友包容,抱歉要宿醉的你們在第二天清早煮食洗碗收拾…… 日後有緣再露吧。:)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 (II)

Journeys through Music - Lecture Series

2019.05.15 /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德國站 (II) @ Lecture Hall, Hong Kong Space Museum

由康文署文化節目組舉辦的「音樂遊蹤」講座系列,於五月中正式展開。這個講座系列早於六年前開始,由本地古典音樂作家、作曲家及樂評人胡銘堯(Dennis Wu)主講,透過介紹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探索當時的社會及文化。往年的講座主題包括東歐站、俄羅斯站、法國站、奧地利站,今年再次回到德國,介紹七位分別來自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及浪漫時期的德國作曲家,探討他們的音樂及作品對後世的影響。 「音樂遊蹤」的第一站就由「音樂之父」J. S.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開始。

當晚出席講座的人數比想像中多,想不到會吸引到不同年齡階層入場,當中不乏正值求學時期的學生及(貌似)退休人士。講者平易近人的作風及輕鬆淺易的講解,加深大眾對巴赫的認識。他在現場也播放不少巴赫作品讓觀眾欣賞及參考,演講內容偶爾會提及一些音樂術語及理論,例如卡農(Canon)、賦格曲(Fugue)、對位法(counterpoint)、十二平均律鋼琴曲(Well-tempered Clavier)等等,勾起我不少讀書時學鋼琴及樂理的回憶。

然而,這晚印象最深刻的是,講者播放了清唱曲(Cantata)〈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Weeping, lamenting, worrying, fearing的一小段。當聽到人聲合唱passacaglia與音樂結合,感覺神聖莊嚴,卻又帶著絲絲哀愁,心頭頃刻一顫。音樂確實有種難以言喻的力量。

作為曾經學習古典音樂的學生,其實對音樂偉人的歷史只略懂皮毛。即使習樂多年,鋼琴還是彈得不太好,但慶幸自己可以在年少時接觸古典音樂,有機會了解樂理、學習作曲。(感謝我的鋼琴老師!)

於求學時期接觸不同種類的音樂,對音樂產生某種莫名的狂熱與渴求,幾乎對任何類型及表演形式都感興趣。這份熱情持續至今仍未減退,讓我更確信音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養份,是我的true calling,然後順理成章開始嘗試創作。即使大部份個人創作只為了排解情緒,但音樂並不只是消遣娛樂,也不只是個人情感宣洩的途徑。它令人思考與歷史社會文化藝術有關的事物,當中包含大量人文情懷與哲思。需要學習的還有太多,而時間總是太少。

這樣難免又被貼上「文藝青年」的標籤(已是「文藝中年」了好吧?),但音樂確實是我人生中熱愛的事物。曾經心存疑惑,到底音樂/藝術的作用是甚麼?而我學習音樂到底帶給我甚麼?有段日子把大量精神投放在運動上,做人要身體健康做運動鍛練體能很合理,但竟然過份投入,不懂收放,忘記心靈健康同樣重要,直至實在的傷患重複發生。身體的傷會復原,但心靈到底康復了沒有?我也說不上話來。

然而,感謝這段療傷的日子得到好朋友的幫助,讓我再次接觸藝術,與過去的自己重新連結,似乎解答了心裡一些疑問。

參考:
Journeys Through Music Lecture Series 「音樂遊蹤」講座系列
巴赫:音符的工藝師

跑步不成,唯有書寫跑步。

作為業餘跑者,跑步六年,傷患每兩年復發一次,使我不得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去年年底再次受傷患困擾,至今停跑接近一個月,康復過程時好時壞。心情也一樣,陰晴不定。目前近乎沒有跑步意欲,一來怕影響康復進度,二來對跑步的熱情已燃燒至將近殆盡。

既然跑步不成,不如書寫跑步,寫一個關於失敗的跑者故事。

當棄賽已成習慣……

2017年二月渣打半馬一役因傷退賽,連帶放棄一個月後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心情難免低落。(詳文按)雖然早已決定棄賽,但還是按原定計劃三月到名古屋旅遊,放鬆心情,到處遊玩。第一次到在Nagoya Dome舉行的馬拉松Expo領取跑手包,第一次到現場看馬拉松感受比賽氣氛,一切都很新鮮。挑戰名馬之行頓變散心之旅,暫時忘卻無法跑步的鬱悶。

可是旅行回港後,心情隨即墮入前所未有的低潮。當時我還在緩緩的康復道路上,被自尊纏繞,對日後千篇一律的跑步訓練產生抗拒,覺得無法再回大本營訓練。與師傅通過電話後,加深了離開跑會的念頭。

離開,並不是為了回來

當時加入大本營已兩年,投入正式訓練只有短短半年,曾經訂下的跑步目標算是說到做到。「不要否定自己的努力」,唯獨這項我無法做到。這段訓練經歷帶給我的,不只生理,還有心理的改變。無可否認在追求的道路上必須認清目標,專心一致,但如果失去熱情與樂趣,剩下壓力與迷失,最終只會變成厭跑。

因性格使然,我選擇了自由。放棄與放下只差一線,我選擇後者。即使無法阻止師傅對我的誤解,我依然選擇隨心而行。離開是個人選擇,而非受任何人唆擺。若對方無法理解而將我視作敵人,我無法控制,也進一步確定彼此的價值觀從不一致。訓練方法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我不適合,所以離開,僅此而已。

離開跑會後,重新檢視自己與跑步的關係。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跑者的自己,似乎能看得清晰一點。

「你跑步開心嗎?」

旅行期間,再次被朋友問到這個問題,頓時語塞。以前訓練沒有多想「開心」這件事,因為每次練完身心已很累,然後身體像得了強迫症一樣,晚上會半夜紮醒,怕遲到、怕趕不及熱身、怕跑不到要求的時間…… 有大半年時間我都是這樣生活,覺得這應該是訓練的生活。但我忘了其實我只是個普通人,我從來不想當運動員,為甚麼要強把自己放到那個位置呢?

當然也要歸咎自己處理壓力不當。雜念太多,已經無法像從前一樣單純的只想嘗試。離開一下熟悉的環境是好的,不用把熱情一下子傾注,也不必上癮。跑步其實很小事,只是因為身在圈子裡才將之無限放大。話雖如此,結果還是耿耿於懷到2017年年尾。

重投訓練.復跑之路

2017年五月左右,我復跑了,但已不急著達成那些目標時間。整個夏天都在忙:上班、搬家、旅行,完全沒有練跑。直至九月,冬天教練找我一起練習,結果還是逃不過重投訓練的命運。本來只有我們二人練習,後來他的同僚、學生陸續加入,漸漸發展成私人訓練班。我亦因此認識了新朋友,不久就被他們游說參加逢星期四於中環舉行的ASICS Running Club長跑訓練班,當然又是冬天教練主理。再次回復逢星期二四團練的模式,重新找尋及調整訓練的狀態,我努力控制自己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強迫自己。

下半年狀態雖然平庸,但總算順利完成兩個賽事,同時為2018年的渣打馬拉松作最後準備。這將會是我第二次跑全馬,已經沒有訂下任何目標時間,只求打破宿命,平安完成就好。

比賽過程當然辛苦,特別是跑到半程,感覺已經耗掉所有能量,只能靠意志力撐到終點。跑到西隧時遇到一眾半馬跑手影響速度不是最可怕,最難熬的是走出西隧後上橋至干諾道中一段,因為太多人根本無法突圍,加上體力消耗,只能拖著沉重緩慢的腳步,帶著慢跑的速度撐到龍和道、馬師道,直至轉入維園前最後一公里,終於可以發力狂奔到終點。

結果,在長課不足和輕微傷患的情況下以3小時54分09秒平安完走。感謝冬天教練,以及所有曾經和我一起練習的朋友。成績不算理想,但總算勉強sub 4。

反覆不定的狀態

2018年跑過渣馬後大概休了一個月,到了三月再次認真投入訓練。星期二的ASICS訓練班與冬天教練的「超級星期四」已變成恆常系統訓練。其實模式與當年大本營的無異,不過訓練菜單會因應各人程度及狀態適時調整,比以往刻板的訓練模式來得人性化一點,練跑壓力也相對小一點。

教練重要,但練習的同伴也很重要,特別是班中的女將。大家的程度差不多,互相鞭策推動,漸漸適應了間歇訓練。夏天時狀態好像再次上了軌道,心理上不太在乎會不會PB,以我的情況來說想少一點會更好,集中當下完成就好。教練說我練習時不敢放膽,即使他明白那是因爲我害怕傷患,怕重蹈覆轍,然而不代表不爭取。我嘗試過推自己,緊隨女同學的步伐,找時機超越。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時間、速度明明在進步中,卻始終未能於比賽中發揮出來。

「10K43分半馬sub140全馬330」,口裡說不在乎但心裡其實也渴望做到吧,尤其是已經過了兩年時間,無論如何都想這年有少許突破吧,所以一直小心翼翼,希望可以跑到目標時間。踏入秋季,不知不覺地推進了一點。逢星期二四六進行高強度的練習,星期日則跑長課。整個十月都這樣練習,大家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我沒有報任何比賽,期間也沒有增或減量。

可是時間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執念令我開始著急,無法專注,忽略了執行課表與身體實際可承受的能力,身體來不及恢復,muscle imbalance開始跑出來。即使比從前做多了自身重量的肌力訓練,不再強迫自己非跑到某個距離某個時間不可,不要迷失於這些數字中,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跌入別人的想法……現在回想才發現當時完全忽略了「放鬆」,指的不只是身體上,還有心靈上。這並不是跟人聊幾句便可以做到。如果我的心並沒有真的覺醒,那一切只會是惡性循環。

「冇計,你喺受傷方面好有經驗。」

2018年十一月,無可避免地迎接傷患。左腳的老朋友脛骨痛又再出現,誘因是某天訓練我換了一雙全新的薄底跑鞋去跑。高強度訓練加薄底鞋這個高危組合再次召喚出熟悉而難搞的舊患,本來預計約四至六星期便能康復,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十二月初有一場大埔半馬,本來很想棄賽,但因為要以Running Team身份出賽,不能缺席。即使我在教練面前說過無數次不想跑,但教練總是叫我儘量一起練,先出席訓練再說,先儲一點里數,跑跑步機,做體能,比賽日穿Nike的4%跑鞋……內心忐忑不安,只好硬著頭皮應戰。由於我堅決不吃止痛藥,為了儘量減少過程中的痛苦,我在比賽當日貼上運動貼布,又換上一雙厚底卻輕巧的4%跑鞋,但也不能扭轉局面。

腳還是會痛,著地走路就會痛。比賽時因為腎上腺素上升,痛感未有即時爆發出來。但比賽過後傷似乎加重了,無法正常走路,就像去年渣打半馬後一拐一拐的痛楚,只是這次回家後沒有哭。沒有時間難過了,因為還有更重要的賽事在後頭。為了爭取時間康復,目前必須停跑養傷,把心思放在肌力上,睡多一點。腳的肌肉依然有痛,但走路時勉強回復正常,大概心態佔了很大因素。像學習修禪一樣,專注目前,接受受傷需要休息的現實。

自以爲很了解很熟悉傷患,可以輕鬆面對治療,可是當傷患沒有如預期般好轉,心情馬上掉進黑洞,糾結一切徒勞無功。心情和康復過程如過山車般高低起伏不定。即使我多想安靜地療傷,心魔總是趁著心靈脆弱的時候跑出來挑釁,強迫我面對不足與挫敗。明明試過很多次砍掉重練,為何這次心情特別難過?那種感受一開始淡淡然,卻隨時間變得越來越濃、越來越痛。我知,那是因為對自己逐漸失去信心,怪責自己沒有從錯誤中學習,進步得很慢,然後再次回到原點。

於我,渣馬還是一個詛咒

一直到年底,左腳的脛骨痛康復進度依然緩慢,痛楚令我無法跑多於三十分鐘,跑五公里已是極限。時間已經不多,按目前這個狀況,根本不可能按計劃完成馬拉松訓練。心裡早已決定棄賽,再一次因傷棄賽。雖然得到身旁不少跑友關心,問我何時歸隊訓練、何時復出、早日康復、希望你能參賽等等等等,但實際情況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像從前一樣感情用事,以免換來更長的康復期。

「現在妳暫無法練跑,可以練心,這也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的練習之一。」

此時此刻,適當的安慰很重要。感謝台灣好朋友在這失意的時候給予我鼓勵,特別是分享她經歷多次傷患後的心得。「到底是在挑戰極限,還是在滿足別人的期待與自己的虛榮感?也許這是更瞭解自己的必經之路。疼痛會過去,但心態要學習能不能更『豁達』。」

知易行難,但願我們都能豁達面對。


***2017-2018跑步成績小總結***

[mm-dd // race // official time – hh:mm:ss]

2017:
01-08 // AXA安盛香港街馬@九龍東2017 (21K) // 01:43:44
10-08 // 第三十三屆泰基盃十公里 (10K) // 00:51:45
12-10 // 美津濃香港半馬拉松錦標賽2017 // 01:45:10

2018:
01-22 // 渣打香港馬拉松2018 (42K) // 03:54:36
03-11 // SOGO Run (10K) // 00:47:05
04-15 // Run For Infinity 跑者 ∞ 無極 2018 (5K) // 00:23:20
05-13 // 第十二屆Launch8吐露港10公里賽 (青少年禁毒盃4公里) (10K) // 00:46:46
06-10 // RUN FOR THE OCEANS (5K) // 00:22:35
06-16 // 第7屆腎心健康慈善跑 (10K) // 00:45:56
08-04 // 恆傑保險慈善黃昏賽10K // 00:46:34
09-30 // KUMA FUN RUN 2018 (10K) // 00:47:26 (10.4K ~ 00:48:28)
10-01 // Victoria to Peak Challenge 2018 (10K) // 01:00:23
10-07 // 第三十四屆泰基盃十公里 (10K) // 00:49:17
12-02 // ASICS大埔半馬2018 (21K) // 01:44:25 (chip time: 01:44:06)


「這樣相信吧,陽光照不到你時,並非不眷顧,而是陽光知道你有能力自己發光。」-〈陸穎魚/在憂鬱面前我們談談陽光

無法完成比賽都是一種經驗

再一次跑不成渣打半馬。

渣馬就像一個詛咒。第一次跑完10K,兩星期後便傷,休了一個月;第二次未跑半馬已傷,要棄賽;今次第三次,預視到但無法避免。明明知道自己處於過度訓練的臨界點,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好好處理和休息。明明身心已佈滿裂痕,然後犯了一個小錯就整個瓦解。

回顧一月最後一個星期的訓練菜單:

星期六:
10K計時 + 體能
正常。

星期日:
山頂長課
上坡非常慢,走平路很慢,下坡可能有點快。

星期一:
上班=休腳。

星期二:
interval – 1K x 4 + 900m x 4 + jog 5K
早上天氣很冷,熱身應該要久一點;完全跑不快,比平常練習慢30秒以上,越跑越慢;練完後趕去看電影,走了一點路(不多)。

星期三:
晚上輕鬆跑2K
發現跑時右腿大腿後肌有點拉扯的感覺,小腿內側脛骨跟膝蓋位置輕微疼痛。

星期四:
大本營團練 – 熱身jogging 3圈 + interval – 900m x 1
走第二圈時已無法發力,放慢步伐,決定不跑。停下後,小腿脛骨跟膝蓋位置開始疼痛,大腿一樣。在草地上jog也不行,只好做體能 – sit up, plank, squat + 輕微拉筋。心裡好想回家大但還是待到大家練完才說拜拜……

接著休息了五天不跑。星期三嘗試慢跑,但連1公里也無法完成。回家立馬冰敷,第二天去看中醫針灸,在賽前針了三次,疼痛好像減少了,至少大腿後肌沒那麼繃緊,但最痛的仍是小腿內側。休養期間有個「不知應否去比賽」的念頭閃過,但見有點好轉,最後還是決定去跑。去慢跑也好嘛,即使要走路也無所謂,總之不想像兩年前一樣棄賽……

賽前熱身時嘗試慢跑,其實有點痛但能承受。事到如今只好硬著頭皮上陣。跑頭1公里竟然沒有痛的感覺,速度維持5’35″,心想就維持這速度慢跑吧。可是到2公里後開始不行,走到3公里左右,旁邊有位大叔跑手跟我說:「腳痛唔好頂呀,去救護站啦。」心裡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想撐多一會。「沒關係,就走路吧。」即使明知不可能完成整整一條21公里的賽道,但完成10公里也好啊。抱著這種想法半行半走,每次停下再舉步著地一刻都非常疼痛。好不容易來到5公里,看到救護站和旁邊停泊的回收巴士。那一刻,我決定退賽。

就這樣成為今屆渣馬第一個上車的人。人生第一個DQ,我首先把自己DQ。一想到一個月後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心裡一沉。強行走路已經再沒意思,更可能令腳傷加重,後果負擔不起啊。在車上休息時,小腿開始越來越痛,可是要等到十點才開車。看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退賽上車的跑手令我有新的體會。從前只顧著自己比賽著眼時間,從沒好好留意比賽背後的人事。過去只著眼於比賽成績風光的一面,沒有留意這些無奈退賽的人。感謝醫療輔助隊和工作人員的照料,即使只是簡單的送暖送水送補給食物。

中午回到終點領回行李時,腳痛到走路開始一拐一拐。回家後冰敷,倒頭就睡。睡醒後腳比之前更痛,一觸地就痛,無法走路。(完了)但星期日沒有醫生可看,只能待到明天。在臉書上看到大家的留言:加油啊多休息早日康復之類,禮貌地打出感謝的話可是心裡很累也開始覺得厭煩。最後面對痛楚的也只有我一個啊。(旁觀他人的痛苦很容易)但我是自找的,不值可憐。比起上次受傷後的自責,這次已沒那麼嚴重可是仍是會難過。康復需時,練習需時,我的失誤已經毀了原定的計劃。

我要放棄下個月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

這個念頭冒起後我再沒有執著要盡快康復繼續練習。大概是真的太累了,突然覺得不用再練習,鬆了一口氣。能不能跑這個馬拉松已經無所謂,很快就這樣說服自己了。

台灣好朋友送我一句話:「意外永遠在出其不備的時候,心態跟身體的變強,並非賭注在一件事情上。」其實這次不是意外,都是可預料的出狀況。即使這次渣馬我再次棄賽,但也無法保證我能無傷完成下個比賽。出事是遲早的事,因為身心早已出現裂痕,意志開始消沈。記得一直練不好的時候那種情緒,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到底為甚麼要跑成這樣?跑到這個時間這個成績又怎樣?心裡的疑問與不滿足把我的身體弄得很糟。

厭跑的感覺,我彷彿明白了。沒有討厭跑步,但厭倦…… 目前是的。這種追趕這種自我膨脹,沒有注意到自己早已跌入別人的想法,以為那是自己的期許。或者是不想令人失望,但大概是有個限期吧。不可能整天待在團體中那種熱血高漲的情緒裡。我的生活也不只是跑步啊,只是我一直借跑步來逃避。這半年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在一件事情上,有過好的成績有過突破但我想目前quota已用盡了。

這件事情是跑步。

dq

皇者之戰馬拉松2016:初馬達成!

終於到了十二月十八日,人生第一個全程馬拉松比賽即將開始。賽前得到冬天教練指示,身心早已準備好,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同場有羊師兄及展龍師兄,還有其他認識的跑友一同比賽。大家互相打氣,心情輕鬆不少。

比賽進行式

比賽於早上六點半開始,由馬鞍山海濱長廊岀發,往烏溪沙方向跑,折返後上梅子林,下坡後往沙田方向跑,經過畫舫,沿著城門河往大埔方向進發,經過科學園白石角海濱長廊,再到大埔海濱公園,折返到終點——馬鞍山運動場。

「頭半程發住夢咁跑得架啦。」冬天教練如是說。雖然我未至於跑到發夢,但也沒有焦急,先按心目中的配速跑。開首在馬鞍山海濱長廊跑的6公里,我一直在想要不要上廁所(……)路過見到廁所外一條人龍,立馬打消念頭,心想忍到上梅子林再算吧。結果到達梅子林,一上一落,回到平地時再也沒有上廁所的衝動了。

首10公里用了約50分鐘,比預期時間快,但因為感覺有力,所以維持這速度跑。本來打算在15公里左右吃第一包gel,但因為沒有水站,而我覺得可以再等一下,所以跟著附近差不多速度的跑手繼續跑,一直跑到18公里才吃第一包gel。

photo by 冬天教練

photo by 冬天教練

來到21公里,喜見冬天教練岀現打氣。他為我報時,1小時47分。「很好,keep住就可以。」吃過第一包gel後便一直想該何時吃第二包。跑入白石角海濱長廊後明顯有些掉速,但沒有掉岀定下的配速(5’15″內)。跑到大約25公里左右,一直跟在我後面的一位男跑手突然跑上前,說:「等我帶吖。」我點頭,跟著他的速度,在28公里時吃下第二包gel,就這樣一直跟到30公里。「加油,仲有12公里咋。」聽罷,我說了一聲「加油」後便發力跑開了。(不好意思我先走了~)

其實這三個月的訓練以來,我只跑過一次30公里長課,其餘的長課都不過22公里,後來更因為時間無多,只能把長課拆開為早晚兩課。菲比師姐曾說這樣長課不夠,30公里後會很慘。(我……)一直無法想像30公里後會岀現甚麼狀況。會撞牆嗎?會抽筋嗎?會餓嗎?然而,比賽中的我似乎一直期待著30公里的來臨。我在倒數最後距離,把最後12公里視作以往比賽跑過的距離,這樣就沒甚麼好怕了。

太陽岀來後,氣溫明顯上升,在白石角往沙田方向一段特別曬,幸好向來也習慣烈日下跑,專注呼吸,維持配速不慢於5’15″,一直到賽道最後一段。最後1公里,冬天教練再次岀現,他激動地說不用340!「加油~跑埋佢~」跑到馬鞍山運動場入口,再走300米衝向終點。終於完了!

結果以3小時35分59秒順利完走,人生初馬達成,比自己訂下的sub 4目標(3:40)快了近四分鐘。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下半年所有訓練都為了這天而準備。自從投入有系統的練習後,10K、15K、半馬的成績也隨之進步了。慶幸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沒有再受傷,身體也開始強壯起來。

要感謝的人很多:第一位當然是吳師傅,謝謝這幾個月來的指導,特別是大賽將至,師傅分享了很多備戰心得,得益不少;逢四六日一起衝圈計時長課的師兄師姐們,還有訓練班的同學們,謝謝你們打氣;爆肺同樂會,雖然「核心成員」沒有落場比賽,但我們總算有機會同場出現 XD;還有賽道上互相打氣的參賽者,特別是那位在25-30K做了我pacer的男跑手。最後,特別感謝我的舊同學、好朋友--冬天教練,賽前為我們打點、做support,在距離終點還有1公里時負重跑了幾百米幫我加油。(辛苦了~)

從來沒打算今年跑全馬,若非冬天教練叫我一齊「玩下」,大概一兩年後才會考慮。當時他說希望我能接觸全馬的訓練,體驗後會有不一樣的轉變。能平安完成初馬,對我來說,這是剛三十而立最大的收穫。

全馬後休息了一個星期,現在再次投入訓練。這次的訓練菜單不好吃,但為了三月的名古屋女子馬拉松能跑出好成績,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希望能好好利用這兩個月的時間專心訓練。(握拳)

***2016跑步成績小總結***

[mm-dd // race // official time – hh:mm:ss]

01-10 // 香港糖尿聯會健康長跑2016 (10K) // 00:48:25
03-06 // POLAR萬宜地質跑2016 (19K) // 01:46:15
04-02 // Nike+ Run Club Women’s 10K Hong Kong 2016 // 00:47:41
04-10 // AXA安盛香港街馬@九龍東2016 (21K) // 01:50:40
09-16 // 慈善PB跑2016 (9K) // 00:45:39
10-30 // 香港長跑會第39屆綠色半馬拉松 (21K) // 01:39:43
11-20 // Brooks 香港15公里挑戰賽 2016 (15K) // 01:10:23
12-04 // RBC童心競賽 (10K) // 00:44:43
12-18 // 皇者之戰馬拉松2016 (42K) // 03: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