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寶驚魂

Beau is Afraid (2023) / Ari Aster

“From his darkest fears comes the greatest adventure”

港譯片名《寶驚魂》,讓人啼笑皆非,但又似乎道岀電影的主旨。這是一部奇特怪異的horror comedy,電影中不時岀現很多不合常理、詭異、超現實的人物及事件。

劇情雖跳脫,但又未至於難以消化。電影的主題其實相當明確:母子之間的愛恨關係、功能失調的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童年創傷、曖昧情慾關係等等。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岀現的各種掙扎,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中經歷過(至少一次)。

看這部電影,就像走進一個焦慮、孤獨中年大叔的腦袋,當中發生的所有奇怪事情,不論大小,都有機會讓你徹底崩潰,可以很mindfuck,而觀眾也只可隨著主角Beau的潛意識漂流。其中一場戲讓我想起大衛連治(David Lynch)的《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少女突然情緒失控,喝下一桶藍色油漆,真的好瘋狂,嚇死寶寶了!(笑)

這個三小時的奇幻電影旅程,我最喜歡動畫的部分,近乎暗黑童話的手法,讓我想起多年前看過的智利定格動畫電影《狼隱之家》(La casa lobo) (2018)。

p.s. Joaquin Phoenix的演技毋庸置疑,個人覺得這次他的表現甚至比《Joker》更好看。

(20230424)

臘腸狗四圍走

HKIFF 2017 第一回:12/04/2017 @ The Grand Cinema

Wiener-Dog (2016) / Todd Solondz

電影一貫Todd Solondz風格的黑色幽默,以一條臘腸狗貫穿四個故事,帶出人類的自私與虛妄、人際關係的矛盾與疏離,以及家庭和社會中看不見的暴力。

雖然戲中有一隻可愛的臘腸狗,但電影一點也不溫情,縱然偶爾出現一些「笑位」,但仔細想想便會發現那些笑點其實並不可笑,反而令人感到被冒犯、不安,特別是第一個故事中Julie Delpy飾演的法裔母親向兒子解釋為何要替狗狗絕育時,說了一個故事:她兒時養了一隻名為「Croissant」的小狗被一隻流浪犬(她稱之為「Muhammed」)所強姦。雖然明知道那有可能只是虛構,但當中包含的種族歧視隱喻讓我無法笑出來。(但戲院內有不少觀眾哈哈大笑)反而另一個笑點––其中一名角色、以腐屍創作的藝術家Fantasy被拿來與藝術家比較時的反應–– “Fuck Damien Hirst!”,我倒能理解,而且笑了出來。

Todd Solondz向來喜歡revisit他創作過的人物,這次也不例外,第二個故事由是當年《Welcome to the Dollhouse》(1995)的Dawn Wiener及Brandon演出。被拯救的臘腸狗在Dawn的照料下算是經歷過一段美好時光,避過人道毀滅的命運。因為還未看過《Welcome to the Dollhouse》所以不知Dawn與Brandon過去的故事,有空一定要找來看看。

Greta Gerwig and the Wiener Dog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一位在大學任教電影的教授,當中說到電影創作與拍電影的難處,我猜是導演的個人體會,讀電影的學生也應該有所感受。 “What if, then what?” 教授一直教導學生創作故事的原則被學生所唾棄恥笑,想不到這個原則被實際應用時卻嚇人一跳。

最後一個故事回到人的內心。一位終日留在家中的老奶奶抱著臘腸狗度日,孫女回來探望但只為了討錢。老奶奶在花園呆坐發白日夢之際,夢見很多個曾經放棄的自己走到她面前,醒來卻依然孤身一人,且命不久矣。

參考:
Todd Solondz on the Paradox of Film School and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Wiener-Dog’
托德•索伦兹和新作《腊肠狗》——致郁的颓丧人生 (分析非常詳細!)

午夜靈異錄像

Paranormal Activity (2009) / Oren Peli

Paranormal Activity (2009) / Oren Peli

一套可以和《死亡習作》相比的mockumentary。我在戲院看到中途忍不住衝去廁所嘔吐了兩次。受不了全片hand-held home video式的拍攝手法。而最令我驚嚇的是,我在看這套「被評為近十年驚嚇傑作」的恐怖片時居然邊看邊笑。

證明trailer的確很重要。我被成功誘騙。=_=

(20100102 @ MCL JP)

心跳(500)天

(500) Days of Summer (2009) / Marc Webb

(500) Days of Summer (2009) / Marc Webb

“This is a story of boy meets girl. But you should know up front, 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把過去的戀愛片段倒帶,回頭細看當初的甜酸苦辣,才發現當初認定的最愛原來並非唯一。理想對象不一定是真愛,興趣相近不等於完全合拍。電影中所說的愛情是,必須經過錯的人才能遇上到對的人,就像片中的男主角Tom必須經過Summer才能等到Autumn的到來,這便是所謂的命中註定。Tom的妹妹說得對,”Just because she likes the same bizzaro crap you do doesn’t mean she’s your soul mate.”

Tom draws on Summer’s arm

我完全沉淪在片中配樂中,尤其英倫搖滾氣氛滿佈,看著Tom經常身穿Joy Division的《Unknown Pleasures》和〈Love Will Tear Us Apart〉tee,聽著The Smiths,就算不會愛上也該對他產生興趣吧。Tom在Summer手臂上畫畫是我最愛的一幕,比起二人在IKEA拍拖那段來得更甜蜜。

“Most days of the year are unremarkable. They begin, and they end, with no lasting memories made in between. Most days have no impact on the course of a life.” 說來無情,但這是事實,只要不在意,甚麼都不算甚麼。

原來我變了最初的Summer Finn,不相信愛情,不相信命中註定,但願有個像Tom一樣的人來改變我(哈),無能為力的希望著。

喜歡片中播了Doves的〈There Goes The Fear〉,查看歌詞後更是喜歡。原諒我有時候還是得需要憑歌寄意。There goes the fear, again.

*在豆瓣看到關於此片的評論,題目非常的貼切:〈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場相遇〉(按看)。文中說,「那麼,我們需要選擇一個真實的人,談一場正確的戀愛; 抑或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正確的人,談一場真實的戀愛?」問得真好。既然連既不真實又不正確的人都遇上了,還怕甚麼愛甚麼?

Away We Go

Away We Go (2009) / Sam Mendes

Away We Go (2009) / Sam Mendes

快將成為人父人母的Burt和Verona為了將來的孩子,不惜四處找尋一個完美的地方,希望為孩子建立一個安樂窩。二人到過Phoenix,到過Madison,探望舊友,見識兩個不同的趣怪家庭,但兩個地方也並非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地方。Verona更擔心自己能否勝任當母親,於是問Burt:Are we both fuck-ups?” 她覺得自己和Burt同樣是還未長大的孩子,三十多歲卻依然故我,毫無準備下要組織家庭。及後二人去到加拿大的Montreal,探望不育夫婦的舊同學,明白能有孩子是種福氣。Montreal幾乎能成為他們的理想安樂窩,但後來Burt要到Miami探望婚姻失敗的哥哥,幫忙照顧他的女兒。夜裡,Burt和Verona躺在室外的彈床上,Burt再次說起結婚的事。Burt: “Will you marry me?” Verona: “Never.” 但她承諾永遠不會離開他。永遠。第二天醒來Verona想起兒時的家,二人遂前往那兒,終於找到理想的地方,建立他們的家。

看畢這套輕鬆小品後,我一直在想,建立一個家庭和婚姻的關係。在我們的社會裡,按傳統按常理該是先結婚後生育,不然,生了孩子後男女也該順利成章結為夫婦,好為將來的孩子建立一個正常和諧、所謂的快樂家庭。然而,不結婚但生孩子又有何問題?有人會覺得這樣不保險,沒有保障,假若男方出軌的話也有大條道理,不用負責,因為他沒有婚姻這個道德束縛。但結了又如何?結婚後也可以離婚。現今的愛情脆弱得不是一紙婚書能夠維繫修補。有了孩子的話更會衍生另一個問題。

到底結婚是為了什麼?生孩子又是為了什麼?前天我與幾個中學同學吃飯時聊到這個話題,她們都堅持要結婚要生孩子的理念,說最理想是廿七歲結婚,廿八歲生孩子,最遲三十歲結婚生孩子……當我問「點解要結婚」、「點解要生仔」的問題時,他們反問我為何問這些像小孩子問的問題。另一位中學同學說在我們這個還有青春可以浪費的年紀不應斷言說出不結婚不生孩子的話,因為過了這個potential age,到時即使你想也可能未必如願。

好,那到底結婚是為了什麼?生孩子又是為了什麼?我重覆問了好幾次但還是沒有答案。從前有人跟我說過你現在不會想結婚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對象,有了的話你會開始想。會嗎?還是不會。問了太多沒結果的問題實在令人沮喪,所以也請不要問我太多不能解釋的問題,如,「點解仲未拍拖」、「點解冇人追」之類的問題。

回到電影吧,我還是喜歡Verona回應Burt那”Will you marry me?”的問題:“Never. (pause) But I always be with you, I promise.” 這樣比任何physical commitment來得更實在、窩心。

I will never be with you, but I will always love you. 其實同樣道理。

小露與我

HKIFF 2009 第六回:5/4/2009 @ The Grand Cinema

Wendy and Lucy (2008) / Kelly Reichardt

Wendy and Lucy (2008) / Kelly Reichardt

《Wendy and Lucy》的tagline說得很對:On the long road, friendship is everything. 在Wendy前往Alaska的旅途中,小狗Lucy便是她唯一的旅伴、唯一的朋友。然而還未順利抵達Alaska,因為車子故障而被迫滯留在Oregon。Wendy為了愛犬不惜鋌而走險,在超級市場高買,惜被店員發現,於是在警署折騰了一個下午。然而,離開警署回到超市後卻發現本來繫在超市外的柱子的Lucy不見了。

得到好心保安員的間接幫助,經過一番搜索,Wendy總算知道Lucy暫時寄住在一個不錯的家庭中,於是翌日便前往。起初還以為Wendy會帶Lucy離開,繼續她們的旅程,但當Wendy見到Lucy能在舒適的環境生活,為了愛犬的幸福,當下的她選擇離開,但她答應她會賺足夠的錢,然後回來找她。

不需刻意煽情,不一定要眼淚鼻涕縱橫才能表達哀傷,即使只是簡單的故事,也能觸動體內某處神經。眼淚在眼眶裡打轉這種才致命。一個人獨自離鄉到別的地方重新開始,這份勇氣除了是自給的,還需要身邊有人(或是動物)扶持。而我,在鍛鍊自己,找尋那份勇氣。

Michelle Williams as Wendy in Wendy and Lucy (2008)

Michelle Williams as "Wendy" in "Wendy and Lucy" (2008)

題外話:這個畫面令我想起《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8)中的Antoine Doinel

哲古華拉

HKIFF 2009 第五回:4/4/2009 @ HK Cultural Centre

Che (2008) / Steven Soderbergh

Che (2008) / Steven Soderbergh

此片全長270分鐘,即四小時三十分鐘,有中場休息十五分鐘。 真是一套很exhausting的片子!不過能看哲古華拉的Revolutionary Road,再exhausting也是值得的。沒有冗長的生平簡介,全片分為兩部份:《Part One: The Argentine》,主力敘說哲古華拉與卡斯特羅早期在古巴進行的革命活動,中間加插了偽紀錄片的片段,黑白與彩色交替,感受到當時古巴的革命年代;而《Part Two: Guerrilla》則敘說哲古華拉與卡斯特羅因政見分歧而退出古巴政壇,離開古巴,到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實現解放的夢想。

上半部和下半部正好是一個革命成敗的對比。上半部較為精采,除了色彩交替的畫面,還有革命團隊的團結精神以及古巴人民的支持,特別在推翻古巴獨裁者後,全國人民為這些英雄歡呼的一剎,情緒高昂。然而下半部剛好相反,雖然槍林彈雨的畫面依然,但節奏較上半部為慢,有點裹足不前、力不從心的感覺。(看到中段我也忍不住睡著了+_+)回歸寫實主義的風格,沒有多餘的鏡頭賣弄,如實地向觀眾呈現戰爭的狀況。哲古華拉來到波里維亞,當地的人民沒有古巴人民的熱烈,他們沒有革命的決心,甚至認為不需要,可憐的哲古華拉耗盡了半生的力氣,最後卻換來被槍決的悲慘結局。

哲古華拉在古巴一役中的勝利並不能帶到其餘的美洲的國家,但他說至少他們的失敗能讓當地人覺醒。在這270分鐘中經歷了哲古華拉的起落,令我更篤信天時地利人和,即所謂機會呀,你把握了沒有?我又把握了沒有?

Lisa Howard: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y for a revolutionary to possess?
Ernesto Che Guevara: L’amor.
Cuban Diplomat #1: [translating] Love.
Lisa Howard: Love?
Cuban Diplomat #1: Love of humanity… of justice and truth. A real revolutionary goes where he is needed.

活著就是一場革命。

 

夏菲米克的時代

Milk (2008) / Gus Van Sant

Milk (2008) / Gus Van Sant

這不完全是一部傳記,而是一部劇情片,故事關於Harvey Milk在短暫生命中的最後八年,如何由一個平凡的上班族轉為一個勇敢公開其性取向並為同性戀者爭取公平待遇及社會權益而參選的政客。

電影裡沒有刻意渲染同性戀這個題材。在我看來,片中所有的同性之愛都非常自然。每個演員的言談舉止、舉手投足都充滿味道。(Sean Penn的領銜演出當然不容質疑,演活了這個從衣櫃走出來的男人。)我的感受是,喜歡他們扮演gay boys的獨特氣質。(可能因為地點是San Francisco?)可能因為背景設在後嬉皮年代,一個讓大眾反思文化宗教政治、追求個人自由、社會公義的催化年代,弱勢社群開始意識到團結一致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改變。Harvey Milk說得很對:”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can never erase those words. ” 他的政治魅力並非因為他的身份,而是他的勇氣。作為一個身在保守的社會裡的gay rights activist,他的堅毅,他的信念影響了不只同道中人,還影響了很多普通人,強迫大眾正視不願正視的問題,即使最終令他招致殺身之禍。

即使匆匆結束短暫的一生,Harvey Milk遇上了Scott Smith,是福氣,是最美麗的相遇。二人相戀,互相影響,由準備競選到競選成敗,Scott也一直在他身邊,即使角色由戀人變為朋友,二人的感情依然深厚。現實裡,Harvey被刺殺後,Scott因傷心過度而得了抑鬱症。又是老生常談:性別無關重要,重要的是那個人的本質。那個能愛你原本樣子的人才值得sticking with。

“It’s not about jobs or rights, that it’s their lives that they were and still are fighting for.” Keep fighting!

Revolutionary Road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 Sam Mendes

Revolutionary Road (2008) / Sam Mendes

婚姻是二人的結合,是雙方對幸福承諾,但隨歲月流逝,熱情會否逐漸消退,年輕時彼此有過的夢想最後會否被生活侵蝕?二人步伐不一致,夢想頓變成包袱,愛頓變成折磨,最後只有兩敗俱傷。我們也曾經不甘平凡,高談理想,但最後卻發現,”We’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We’ve bought into the same, ridiculous delusion.”

儘管Frank Wheeler(Leonardo DiCaprio飾)日復日面對他不喜歡的工作,但依然為生活忙碌(或者說是向現實低頭),沒有逃避,”I have the backbone not to run away from my responsibilities!”,但我卻傾向April Wheeler(Kate Winslet飾)的說法:”It takes backbone to lead the life you want.” 勇氣,你到底有沒有勇氣放棄目前一切,追求另一種你夢想的生活?

朗怡說末段兩夫妻共享最後的早餐那段戲非常感人,對啊,尤其正當你以為一切雨過天青,回復自然時,事情突然一百八十度反轉。April不想永遠成為籠中鳥,只有她才有那種決心,只有她希望擺脫生活的枷鎖,尋覓理想中的烏托邦。死亡是永恆的解脫?或許。

主角的演繹固然不錯,把夫妻關係的暗湧表露出來,但男配角也很搶鏡,地產經紀那精神病患的兒子John Givings,人瘋語不瘋,說話一針見血,道出了Wheeler家的悲哀。”Hopeless emptiness. Now you’ve said it. Plenty of people are onto the emptiness, but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我們常感到生活的空虛,但絕望呢,你感受到嗎?

我還不想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我還未開始尋夢。縱使別人笑說尋夢的不設實際,但既然“It takes backbone to lead the life you want.” ,那又怕甚麼不設實際?如果安分守己等同於正常,我寧可當一次瘋子。April說。

以謝安琪的〈節外生枝〉作結吧:「捨平凡 愛動盪 誰人其實滿意現狀」。但願大家生活安好,leading the life you want。